4LRWuL8CTLB biz.huanqiu.comarticle一场雪山救援引发的思考/e3pmh1rv3近日,新疆应急管理部门协同多方力量,成功营救了一名在天山深处狼塔C线徒步时脚部崴伤的登山爱好者。此次救援行动历经三天,克服了高海拔、大雾、厚雪以及无通讯信号等诸多困难,最终通过“直升机+突击队”陆空联合的方式将被困者救出。近年来,冬季户外探险运动颇受欢迎,新疆的雪景更令无数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但由此折射出的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如何防范此类事件发生?冬季救援难点在哪?从这例救援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72小时的绝地营救2月4日中午,接到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发来的救援任务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石小宝便马不停蹄奔赴呼图壁县。到了目的地,石小宝发现这次救援难度有些大。“找不到,到不了。”石小宝说,山里气温零下30摄氏度,还起雾,能见度极低,第一次升空的直升机就因大雾不得已中途返回。 “被困人员身边只有一个对讲机,虽已告知了频段,但真正要找到非常有难度。”石小宝说,直升机进入山区后只能通过区域调度或贴近地面时使用对讲机与外界联系,通过不停喊话,在距离被困人员5公里范围内的时候连上了对方频道。虽知目的地很近,但彼此相隔依旧遥远。“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是1.82公里。但实际上,这1.82公里包含了一座达坂,或者一整座山。”石小宝说。“我们飞机救援进行了四次,前三次都不理想。”此次救援机组机长张晓中用“非常困难”来形容这次救援。张晓中说,救援现场海拔3300米至4000米,空气稀薄,气流不稳,怪石林立,无法展开索降救援,“直升机着陆也存在极大考验。”目标点附近无平坦地面,雪层下方石头大小无法判断,直升机降落时会有较大风雪气旋,只能选择缓慢盘旋下降单点着地以保持升力,在特定区域进行物资空投。直升机救援受阻,地面救援队伍行进也难。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公安局巴仑台派出所所长赵东岳介绍,他们派出经验丰富的公安特警和牧民向导,骑马、徒步翻越三座陡峭达坂,耗时3天3夜才抵达救援点。尽管困难重重,但在56名救援人员多方协作下,被困人员最终成功获救。搜索救援非易事新疆以其原始森林、冰川、高山、沙漠等特种旅游资源丰富而闻名,然而,这些壮丽景观也为户外救援带来了一定挑战。“呼叫救援并非拨打报警电话那么简单。”昌吉回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地震局局长古延龙表示,事发区域往往气候恶劣,无通讯信号,给救援行动造成极大困难。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经常需要克服高海拔、大雾、厚雪以及气旋引发雪崩等不利因素,这无疑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风险。面对这些挑战,新疆应急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我们通过加强搜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石小宝说,比如全疆各地应急救援部门持续开展救援车辆远距离拉动、绳索山岳实战演训、无人区搜索训练等实训活动,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及时高效开展各项救援。同时,新疆也在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搜救队伍发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户外救援中来。202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出台,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新疆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业内知名的民间救援组织,在全疆各地已成立24支队伍,拥有专职队员近1000人、志愿者2000多人;新疆橄榄绿卫士应急救援总队有65支分队,目前已和公安、消防救援、矿山、林草、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共训共练机制;巴州红十字老兵救援队选送队员到北京、南宁等地接受地震救援、水上救援等专业培训,增强救援力量……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古丽娜·朱马汗认为,通过社会应急力量的参与性作用,在基层构建快速反应、救早救小的应急救援网格体系,使基层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响应。违规探险要为任性担责近年来,新疆因户外探险引发的救援行动不在少数,相当一部分救援是探险者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所致。比如此次天山深处狼塔救援所在地,在去年就已禁止穿越。去年6月24日,呼图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就因“路况复杂”“有野生动物出没”“气候恶劣多变”等,判定狼塔古道“极其危险,不具备通行条件”,且规定“狼塔古道于2024年6月26日起实行全面封闭管理,禁止穿越通行。”很明显,此次被困人员是违规进入封闭区域。户外探险遇险不仅给当事者以及家庭带来伤痛,也引发社会对探险救援的广泛讨论。有人指出,救援力量是公共资源,它是有限的,应对相关违规责任人追责。诚然,每一次搜救背后,是救援队伍不计成本的投入。包括专业的搜救队伍、医疗、后勤等人力成本,以及直升机、无人机、生命探测仪和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费用支出。记者也注意到,“驴友”买单救援费用此前已有先例。2024年7月底,4名游客在新疆尼勒克县擅闯冰川无人区被困,事后经法院调解,4名游客向派出三架直升机的某旅游公司、合作社马队以及向导支付了救援费用;2024年11月,江西5名“驴友”违规徒步进入百丈山未开发山区探险,事后法院判他们依法承担2万元救援费用。“救援行动无疑是必要的。生命至上,即便当事人违规在先,遇险后相关部门绝不能坐视不管。”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军表示,但是此类救援成本高昂,甚至有救援人员为此付出生命代价,这些救援成本显然不应无限制地由公共资源买单。救援费用追偿是否有法可依?李军表示肯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了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受损时的责任承担与补偿办法。旅游法第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我国多地也相继推出了有偿救援制度。2018年7月,安徽黄山风景区颁布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新疆规定了户外探险使用直升机的救援收费标准;青海要求私自探险被困者全额承担救援费……李军认为,擅自闯入未开放危险区域的违规旅游者,其行为已超出公共安全保障的合理预期范围,实施救援费用追偿不仅是对其漠视安全警示的惩戒,更是从经济角度促使行为人守法。此类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客观上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非必要消耗,理应为自身冒险行为承担经济责任。“通过建立‘违法违规必担责’的法律闭环,可以有效遏制盲目探险的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险情发生。”李军表示,这种制度设计既维护了社会公平,更确保了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能够在真正的突发灾难中释放最大效能,有效避免“公共救援私有化”。(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1739257505387责编:梁威大众网173925750538711[]{"email":"liangwei@huanqiu.com","name":"梁威"}
近日,新疆应急管理部门协同多方力量,成功营救了一名在天山深处狼塔C线徒步时脚部崴伤的登山爱好者。此次救援行动历经三天,克服了高海拔、大雾、厚雪以及无通讯信号等诸多困难,最终通过“直升机+突击队”陆空联合的方式将被困者救出。近年来,冬季户外探险运动颇受欢迎,新疆的雪景更令无数探险爱好者纷至沓来,但由此折射出的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如何防范此类事件发生?冬季救援难点在哪?从这例救援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72小时的绝地营救2月4日中午,接到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发来的救援任务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石小宝便马不停蹄奔赴呼图壁县。到了目的地,石小宝发现这次救援难度有些大。“找不到,到不了。”石小宝说,山里气温零下30摄氏度,还起雾,能见度极低,第一次升空的直升机就因大雾不得已中途返回。 “被困人员身边只有一个对讲机,虽已告知了频段,但真正要找到非常有难度。”石小宝说,直升机进入山区后只能通过区域调度或贴近地面时使用对讲机与外界联系,通过不停喊话,在距离被困人员5公里范围内的时候连上了对方频道。虽知目的地很近,但彼此相隔依旧遥远。“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是1.82公里。但实际上,这1.82公里包含了一座达坂,或者一整座山。”石小宝说。“我们飞机救援进行了四次,前三次都不理想。”此次救援机组机长张晓中用“非常困难”来形容这次救援。张晓中说,救援现场海拔3300米至4000米,空气稀薄,气流不稳,怪石林立,无法展开索降救援,“直升机着陆也存在极大考验。”目标点附近无平坦地面,雪层下方石头大小无法判断,直升机降落时会有较大风雪气旋,只能选择缓慢盘旋下降单点着地以保持升力,在特定区域进行物资空投。直升机救援受阻,地面救援队伍行进也难。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公安局巴仑台派出所所长赵东岳介绍,他们派出经验丰富的公安特警和牧民向导,骑马、徒步翻越三座陡峭达坂,耗时3天3夜才抵达救援点。尽管困难重重,但在56名救援人员多方协作下,被困人员最终成功获救。搜索救援非易事新疆以其原始森林、冰川、高山、沙漠等特种旅游资源丰富而闻名,然而,这些壮丽景观也为户外救援带来了一定挑战。“呼叫救援并非拨打报警电话那么简单。”昌吉回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地震局局长古延龙表示,事发区域往往气候恶劣,无通讯信号,给救援行动造成极大困难。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经常需要克服高海拔、大雾、厚雪以及气旋引发雪崩等不利因素,这无疑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风险。面对这些挑战,新疆应急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我们通过加强搜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石小宝说,比如全疆各地应急救援部门持续开展救援车辆远距离拉动、绳索山岳实战演训、无人区搜索训练等实训活动,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及时高效开展各项救援。同时,新疆也在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搜救队伍发展,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户外救援中来。202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出台,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新疆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业内知名的民间救援组织,在全疆各地已成立24支队伍,拥有专职队员近1000人、志愿者2000多人;新疆橄榄绿卫士应急救援总队有65支分队,目前已和公安、消防救援、矿山、林草、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共训共练机制;巴州红十字老兵救援队选送队员到北京、南宁等地接受地震救援、水上救援等专业培训,增强救援力量……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古丽娜·朱马汗认为,通过社会应急力量的参与性作用,在基层构建快速反应、救早救小的应急救援网格体系,使基层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响应。违规探险要为任性担责近年来,新疆因户外探险引发的救援行动不在少数,相当一部分救援是探险者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所致。比如此次天山深处狼塔救援所在地,在去年就已禁止穿越。去年6月24日,呼图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就因“路况复杂”“有野生动物出没”“气候恶劣多变”等,判定狼塔古道“极其危险,不具备通行条件”,且规定“狼塔古道于2024年6月26日起实行全面封闭管理,禁止穿越通行。”很明显,此次被困人员是违规进入封闭区域。户外探险遇险不仅给当事者以及家庭带来伤痛,也引发社会对探险救援的广泛讨论。有人指出,救援力量是公共资源,它是有限的,应对相关违规责任人追责。诚然,每一次搜救背后,是救援队伍不计成本的投入。包括专业的搜救队伍、医疗、后勤等人力成本,以及直升机、无人机、生命探测仪和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费用支出。记者也注意到,“驴友”买单救援费用此前已有先例。2024年7月底,4名游客在新疆尼勒克县擅闯冰川无人区被困,事后经法院调解,4名游客向派出三架直升机的某旅游公司、合作社马队以及向导支付了救援费用;2024年11月,江西5名“驴友”违规徒步进入百丈山未开发山区探险,事后法院判他们依法承担2万元救援费用。“救援行动无疑是必要的。生命至上,即便当事人违规在先,遇险后相关部门绝不能坐视不管。”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军表示,但是此类救援成本高昂,甚至有救援人员为此付出生命代价,这些救援成本显然不应无限制地由公共资源买单。救援费用追偿是否有法可依?李军表示肯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了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受损时的责任承担与补偿办法。旅游法第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我国多地也相继推出了有偿救援制度。2018年7月,安徽黄山风景区颁布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新疆规定了户外探险使用直升机的救援收费标准;青海要求私自探险被困者全额承担救援费……李军认为,擅自闯入未开放危险区域的违规旅游者,其行为已超出公共安全保障的合理预期范围,实施救援费用追偿不仅是对其漠视安全警示的惩戒,更是从经济角度促使行为人守法。此类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重大过错,客观上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非必要消耗,理应为自身冒险行为承担经济责任。“通过建立‘违法违规必担责’的法律闭环,可以有效遏制盲目探险的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险情发生。”李军表示,这种制度设计既维护了社会公平,更确保了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能够在真正的突发灾难中释放最大效能,有效避免“公共救援私有化”。(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