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f7DPYqRFx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ESG视点 | “碳达峰”不是“碳冲锋”——众专家献策如何科学有序的推进双碳工作/e5d59phvs/f8c7sm40k/f8c7u9h1n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科学有序的推进“双碳”工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为此,环球“ESG会客厅”邀请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商道纵横总经理兼共同创办人郭沛源等几位嘉宾,基于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就如何统筹有序的推进“双碳”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郭沛源:太慢和太快都有问题,只有适度才可以有序转型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也反复强调要有序转型,碳达峰不是碳冲锋,特别是2021年夏天以来中央提出纠错,不管是金融还是实业产业的角度来说有序都是很重要的,太快会有问题,太慢当然也会有问题,因为《巴黎协定》就规定了这个时间,所以只有适度才可以。当然,这有点像打太极,怎样才是适度?我打太极的速度和你打太极的速度不太一样,也是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柴麒敏:科学转型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注意公正和灵活性现在从全球来看,总体上推进还是慢的。2021年全球有这么多国家提碳中和,但2021年全球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反弹6%,是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最快的一年。一方面气候变化这么剧烈,影响日渐深重,另一方面排放还在大幅度增长,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控制,也可看出转型这个事情是不容易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包括工业化国家现在也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欧洲能源价格这么高,转型的代价的确会造成很多社会撕裂。我们国内也是一样,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是问题。现在科学要求很紧迫,但我们现在整体上不管是政策制度还是商业模式或者是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两个维度的时间也是错配的,真正做到有序的话需要做到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做比较长远的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金融标准的缺失,大量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有相当多的空白,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让社会知道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绿色金融、什么是ESG投资,这些大的政策制度的构架是很重要的。这是有序的前提,有序是在大的战略定下来以后怎么走,快了慢了才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其次,要特别强调公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也给很多地方的省长省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讲双碳政策宣介,结果中西部就讲我们现在发展阶段还早,能不能让东部多减一点?东部则说现在资源条件很好,发展要素都在我这里,应该是我多发展一点……会有很多不同视角下的问题,公正转型解决的就是这其中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群体,地方或者企业。比如有些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产能需要缩减,会带来短时间结构化的失业,地区财政也会受到影响,这种转型是地方不可承受的,如果生活水平越来越差,经济增长得不到很大的支持,反过来会影响到碳中和的进程。所以转型的过程中肯定得为这些受到影响的群体、受到影响的地方和企业去想解决方案,比如群体的话可能要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方案,很多地方在提公正转型的基金,可以为这部分人提供职业培训,包括未来再就业的能力,针对企业也是这样,现在在提转型金融,不仅仅是绿色这一部分要支持,也要有解决方案。现在房地产、基建之类的投资如果放缓,未来其它领域会不会也有?财税结构上要做考虑,煤炭是有资源税的收入,风电和光伏则是没有的,地方发展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可能从财税上就有不同的激励,这些方案都要考虑。第三,需要有灵活性。指挥棒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目标,这样也会导致问题,近年来国际局势也好、外部发展环境也好,变化非常剧烈。可能今年是百分之八的发展,明年一下子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如果是这种波动性特别强的方式,以前的目标分解考核激励约束的方式就不行,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现在我们讲未来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规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设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等目标,这些目标可能需要有一些前导指标,这些前导指标是跟风险有关的,一旦出现这些前导指标的风险预警预测,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灵活性的机制,确保安全和减排之间的关系能够处理好。我们现在也在鼓励全国各地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方案和政策,既要考虑全局的系统性的观念,同样也要考虑不同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未来整个发展战略和人才,互相之间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要考虑进去。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未来才有可能推动一个有序的发展。韩晓燕:要做到公正有序,需要各个行业、区域、因素的不偏不废,协同发展有序转型在我的理解就是我国有30/60这种大的目标,还要在各个行业和区域考虑协同,包括自上而下全局的安排。因为这么长的跨周期系统性工程,牵动着很多的相关因素。过去的两年是有一些事件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个当然需要很多的协同才能变得更有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外部冲击因素和短期因素,其实是没有办法现在全部预计的到,这些因素发生的时候我们才回顾到底哪些方面会有调整,可以实现有序的转型。基于一些经验还在慢慢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就是各行各业也在加深认知,包括区域间的再平衡。我们资本市场在看待转型的时候也会意识到,如果是用一刀切的策略和方式,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兼容短期的扰动因素。我们在策略中会意识到行业剔除的策略是比较僵化的,是简单粗暴的,资本市场如果一直做撤资或者剔除的话对转型是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并不是一个稳定器,好的时候会有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资金,不好的时候甚至是会扩大风险。现在资本市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深,需要包括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做更多细化的研究和调研,在我们的资产配置框架中需考虑到非常多的不同因素,不能简单地就执行一个筛选和一个剔除。我们现在讲的整合和融合的方式,包括投后的尽责管理,推动公正的转型,能够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不是这个阶段碳中和讲得多就一门心思指挥这个投资和标的,关注环境因素之外,社会和治理的因素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刚才提到的就业问题、地区财政问题,其实跟环境的问题还是相对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宏观环境下有不同的侧重。相比一个专业机构的话,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需要把策略做得非常灵活,并且需要非常深度的研究支持才能帮助适应不同的因素。胡柯华:有序转型要看清楚大势,踩准节奏,多走半步我们纺织行业在近十年来一直在转型,现在可以看到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大国的角色,当然目前只能算大,跟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比,我们某些领域可能已经领先,但某些领域还落后一些。现在我们还是在向实现产业强国转型,除了传统中的绿色高质量转型,碳这个议题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次机会,不仅是大企业面对这样的机会要转型,我们也在思考气候变化的议题下小企业到底怎么办?传统企业缺乏能力、缺乏资源、缺乏订单,我们刚开始建立一个专项的气候公益基金,意思就是大企业的技术和好的做法、解决方案、转型策略和模式需要转化,让小企业有机会知道。我们很早就跟汇丰银行做了一个绿色转型的项目,就是把过去大企业应用过的技术搜集出来,虽然这些国内行业专家已经评过了,但以前评的都是经济导向、技术先进性导向,我们这次是评绿色绩效。当然原来也会写节能量、节水量等基本的东西,但现在评的是一个结果,这项技术的推广在不同的应用方案到底是什么样子?达到预期还是没有达到预期?适合什么企业去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原来有领先优势的,通过线上的数据库可以去搜索,而且是按照绿色绩效,要看节能还是要看减碳,或者是少固体废物排放,可以根据这个去搜索,目的就是转型需要公平,让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受益。推动转型需要解决行业公平的问题,其实我们从2019年就在做了,就是从我们的视角进行社会责任层面的落实,另外就是国际供应链的视角。不管是因为地缘政治,贸易政策还是贸易冲突导致的供应链转移,现在可能不是好的机会。以前多如牛毛的小企业在中国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外部需求的刺激,源源不断的订单,中国能够提供低价格的产品满足外部需求,现在外部需求在萎缩,订单也在转移。当然,行业一定程度上也比较悲观,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就是国内的优质产能如果由于国际订单的缺失可以转型满足国内市场。而且我们不仅仅是产业转型,也是市场转型、消费转型、整体消费质量的转型,会有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或者剩下的这些企业聚集。以前忙着做生意、忙着做订单,现在可以考虑怎样升级,做好内部挖潜或者利益相关方的产业链沟通,做好ESG。而且在重视程度上,以前是大的外向型企业才有人权社会责任办公室,现在这些人的层级越来越高,不管是因为上市还是拟上市,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的话都会有专人专班。我们在企业层面看到的转型是只要早走半步,比如减碳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就是要看准国家的节奏,多看两三步。我们的30/60计划鼓励他们一定要设目标、做规划,十二个月内要启动碳中和规划,设定为二十四个月内要公布碳减排目标和碳中和减排行动路线图,就是要做出基本动作。我们的排放重点就是能源,有了能源端才能事半功倍,现在我们企业要改进工艺、大幅度减排是不可能的,最多减到百分之三十,包括循环经济和材料回收,一时半会也做不了什么。我们也不能盲目种树,按照碳汇要求和规则的话,不是种了树就能马上减碳的,所以有序转型要看清楚大势,看清楚以后多走半步、踩准节奏。产业层面要讲究公平,国际供应链层面也要讲究公平,不能盲目冒进,企业低碳转型要看清楚。我们以前可持续的逻辑是逆供应链、逆向穿透,以前都讲究品牌商拉动供应链,过去的二三十年国际品牌商已经探索了很多,很累很难,效果也不太好,现在中国的企业在可持续全球治理的角色也在转型,就是从被动到主动。因为你的贡献是对全球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产生影响,这是价值链自上而下,以前是通过价值链自下而上,消费者运动、品牌商努力,包括供应链穿透的模式,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的行业在实验,就是从供给侧去做推动转型。这是我们转型角色的变化,不仅为行业自身的高质量、低碳绿色转型尝试,包括也为中国其他行业至少消费品行业去做尝试,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去做尝试。在会谈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双碳和ESG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在有些短期波动,但中期和长期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个趋势是很明确的。而关于有序转型的问题,专家们虽然从不同视角谈了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但一致认为转型需要先立后破,一个自上而下很清晰的规划还是非常重要的,需逐步实现既定的目标,没有办法一刀切和一步到位。168257706633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玮环球网168257706633711[]{"email":"zhangwei@huanqiu.com","name":"张玮"}
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科学有序的推进“双碳”工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为此,环球“ESG会客厅”邀请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商道纵横总经理兼共同创办人郭沛源等几位嘉宾,基于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就如何统筹有序的推进“双碳”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郭沛源:太慢和太快都有问题,只有适度才可以有序转型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也反复强调要有序转型,碳达峰不是碳冲锋,特别是2021年夏天以来中央提出纠错,不管是金融还是实业产业的角度来说有序都是很重要的,太快会有问题,太慢当然也会有问题,因为《巴黎协定》就规定了这个时间,所以只有适度才可以。当然,这有点像打太极,怎样才是适度?我打太极的速度和你打太极的速度不太一样,也是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柴麒敏:科学转型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注意公正和灵活性现在从全球来看,总体上推进还是慢的。2021年全球有这么多国家提碳中和,但2021年全球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反弹6%,是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最快的一年。一方面气候变化这么剧烈,影响日渐深重,另一方面排放还在大幅度增长,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控制,也可看出转型这个事情是不容易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包括工业化国家现在也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欧洲能源价格这么高,转型的代价的确会造成很多社会撕裂。我们国内也是一样,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是问题。现在科学要求很紧迫,但我们现在整体上不管是政策制度还是商业模式或者是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两个维度的时间也是错配的,真正做到有序的话需要做到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做比较长远的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金融标准的缺失,大量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有相当多的空白,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让社会知道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绿色金融、什么是ESG投资,这些大的政策制度的构架是很重要的。这是有序的前提,有序是在大的战略定下来以后怎么走,快了慢了才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其次,要特别强调公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也给很多地方的省长省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讲双碳政策宣介,结果中西部就讲我们现在发展阶段还早,能不能让东部多减一点?东部则说现在资源条件很好,发展要素都在我这里,应该是我多发展一点……会有很多不同视角下的问题,公正转型解决的就是这其中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群体,地方或者企业。比如有些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产能需要缩减,会带来短时间结构化的失业,地区财政也会受到影响,这种转型是地方不可承受的,如果生活水平越来越差,经济增长得不到很大的支持,反过来会影响到碳中和的进程。所以转型的过程中肯定得为这些受到影响的群体、受到影响的地方和企业去想解决方案,比如群体的话可能要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方案,很多地方在提公正转型的基金,可以为这部分人提供职业培训,包括未来再就业的能力,针对企业也是这样,现在在提转型金融,不仅仅是绿色这一部分要支持,也要有解决方案。现在房地产、基建之类的投资如果放缓,未来其它领域会不会也有?财税结构上要做考虑,煤炭是有资源税的收入,风电和光伏则是没有的,地方发展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可能从财税上就有不同的激励,这些方案都要考虑。第三,需要有灵活性。指挥棒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目标,这样也会导致问题,近年来国际局势也好、外部发展环境也好,变化非常剧烈。可能今年是百分之八的发展,明年一下子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如果是这种波动性特别强的方式,以前的目标分解考核激励约束的方式就不行,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现在我们讲未来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规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设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等目标,这些目标可能需要有一些前导指标,这些前导指标是跟风险有关的,一旦出现这些前导指标的风险预警预测,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灵活性的机制,确保安全和减排之间的关系能够处理好。我们现在也在鼓励全国各地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方案和政策,既要考虑全局的系统性的观念,同样也要考虑不同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以及未来整个发展战略和人才,互相之间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要考虑进去。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未来才有可能推动一个有序的发展。韩晓燕:要做到公正有序,需要各个行业、区域、因素的不偏不废,协同发展有序转型在我的理解就是我国有30/60这种大的目标,还要在各个行业和区域考虑协同,包括自上而下全局的安排。因为这么长的跨周期系统性工程,牵动着很多的相关因素。过去的两年是有一些事件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个当然需要很多的协同才能变得更有序,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外部冲击因素和短期因素,其实是没有办法现在全部预计的到,这些因素发生的时候我们才回顾到底哪些方面会有调整,可以实现有序的转型。基于一些经验还在慢慢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就是各行各业也在加深认知,包括区域间的再平衡。我们资本市场在看待转型的时候也会意识到,如果是用一刀切的策略和方式,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兼容短期的扰动因素。我们在策略中会意识到行业剔除的策略是比较僵化的,是简单粗暴的,资本市场如果一直做撤资或者剔除的话对转型是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并不是一个稳定器,好的时候会有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资金,不好的时候甚至是会扩大风险。现在资本市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深,需要包括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做更多细化的研究和调研,在我们的资产配置框架中需考虑到非常多的不同因素,不能简单地就执行一个筛选和一个剔除。我们现在讲的整合和融合的方式,包括投后的尽责管理,推动公正的转型,能够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不是这个阶段碳中和讲得多就一门心思指挥这个投资和标的,关注环境因素之外,社会和治理的因素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刚才提到的就业问题、地区财政问题,其实跟环境的问题还是相对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宏观环境下有不同的侧重。相比一个专业机构的话,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需要把策略做得非常灵活,并且需要非常深度的研究支持才能帮助适应不同的因素。胡柯华:有序转型要看清楚大势,踩准节奏,多走半步我们纺织行业在近十年来一直在转型,现在可以看到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大国的角色,当然目前只能算大,跟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比,我们某些领域可能已经领先,但某些领域还落后一些。现在我们还是在向实现产业强国转型,除了传统中的绿色高质量转型,碳这个议题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次机会,不仅是大企业面对这样的机会要转型,我们也在思考气候变化的议题下小企业到底怎么办?传统企业缺乏能力、缺乏资源、缺乏订单,我们刚开始建立一个专项的气候公益基金,意思就是大企业的技术和好的做法、解决方案、转型策略和模式需要转化,让小企业有机会知道。我们很早就跟汇丰银行做了一个绿色转型的项目,就是把过去大企业应用过的技术搜集出来,虽然这些国内行业专家已经评过了,但以前评的都是经济导向、技术先进性导向,我们这次是评绿色绩效。当然原来也会写节能量、节水量等基本的东西,但现在评的是一个结果,这项技术的推广在不同的应用方案到底是什么样子?达到预期还是没有达到预期?适合什么企业去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原来有领先优势的,通过线上的数据库可以去搜索,而且是按照绿色绩效,要看节能还是要看减碳,或者是少固体废物排放,可以根据这个去搜索,目的就是转型需要公平,让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受益。推动转型需要解决行业公平的问题,其实我们从2019年就在做了,就是从我们的视角进行社会责任层面的落实,另外就是国际供应链的视角。不管是因为地缘政治,贸易政策还是贸易冲突导致的供应链转移,现在可能不是好的机会。以前多如牛毛的小企业在中国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外部需求的刺激,源源不断的订单,中国能够提供低价格的产品满足外部需求,现在外部需求在萎缩,订单也在转移。当然,行业一定程度上也比较悲观,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就是国内的优质产能如果由于国际订单的缺失可以转型满足国内市场。而且我们不仅仅是产业转型,也是市场转型、消费转型、整体消费质量的转型,会有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或者剩下的这些企业聚集。以前忙着做生意、忙着做订单,现在可以考虑怎样升级,做好内部挖潜或者利益相关方的产业链沟通,做好ESG。而且在重视程度上,以前是大的外向型企业才有人权社会责任办公室,现在这些人的层级越来越高,不管是因为上市还是拟上市,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的话都会有专人专班。我们在企业层面看到的转型是只要早走半步,比如减碳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就是要看准国家的节奏,多看两三步。我们的30/60计划鼓励他们一定要设目标、做规划,十二个月内要启动碳中和规划,设定为二十四个月内要公布碳减排目标和碳中和减排行动路线图,就是要做出基本动作。我们的排放重点就是能源,有了能源端才能事半功倍,现在我们企业要改进工艺、大幅度减排是不可能的,最多减到百分之三十,包括循环经济和材料回收,一时半会也做不了什么。我们也不能盲目种树,按照碳汇要求和规则的话,不是种了树就能马上减碳的,所以有序转型要看清楚大势,看清楚以后多走半步、踩准节奏。产业层面要讲究公平,国际供应链层面也要讲究公平,不能盲目冒进,企业低碳转型要看清楚。我们以前可持续的逻辑是逆供应链、逆向穿透,以前都讲究品牌商拉动供应链,过去的二三十年国际品牌商已经探索了很多,很累很难,效果也不太好,现在中国的企业在可持续全球治理的角色也在转型,就是从被动到主动。因为你的贡献是对全球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产生影响,这是价值链自上而下,以前是通过价值链自下而上,消费者运动、品牌商努力,包括供应链穿透的模式,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的行业在实验,就是从供给侧去做推动转型。这是我们转型角色的变化,不仅为行业自身的高质量、低碳绿色转型尝试,包括也为中国其他行业至少消费品行业去做尝试,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去做尝试。在会谈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双碳和ESG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在有些短期波动,但中期和长期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个趋势是很明确的。而关于有序转型的问题,专家们虽然从不同视角谈了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但一致认为转型需要先立后破,一个自上而下很清晰的规划还是非常重要的,需逐步实现既定的目标,没有办法一刀切和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