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f7A2oIRKs capital.huanqiu.comarticleESG视点 | 纺织行业接轨国际ESG,参与国际竞争的心路历程/e5d59phvs/f8c7sm40k/f8c7u9h1n在中国,纺织行业是一个极特殊的行业,它集多重特色于一身,这些特色相互成全又相互矛盾,让它的处境既光鲜又面临格外的压力。它是一个时尚产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对外依存度极高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尤其在ESG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就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中国纺联紧跟形势,十几年前,就从社会责任到循环经济再到净零碳,不停的探讨与国际接轨的路径,尤其是ESG时代,更是将中国纺织行业ESG披露标准建设工作提上日程,旨在制定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与行业特色的ESG体系,助力企业ESG实践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获得认可、赢得支持。目前,纺织行业已经成为国内ESG建设走在前列的行业之一,在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曾充满迷茫、探索和满满的成就感,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的行业,其心路历程,或许对其他产业,尤其是意欲拓展国际市场的产业或企业,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近日,环球“ESG会客厅”特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讲述纺织行业在接轨国际ESG建设方面的经历和经验,下面是他的讲述分享: 我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要是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工作,最早是负责信息披露,2008年加入一直到现在,后来我们把这个方向重点放在企业能力建设,特别是绿色发展,最近两年重点则是在气候变化方向上。我们2015年开始从化学品管控、碳管控、水和传统行业的绿色制造,再到循环经济,一共有四个子项目,探索企业如何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快速进入绿色转型。最近几年气候变化是我们力度最大的项目,2017年开始正式推动行业,要在2050年实现零碳产业。应该说在国内的消费品行业,我们算是比较早地提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动员,包括企业的能力建设,现在我们有相当一批头部企业已经在设立目标、采取行动,包括如何尽快从产品层面链接负责生产和消费的最佳锚点。循环经济是我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我们行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会对行业减碳产生重要作用,包括从产业的转型以及商业机会的挖掘都会成为新的行业增长和投资机会。我们最早开始看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还是因为中国政府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所以我们2016年就决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看一看这个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原则上,我们看到这个议题传统上是科学家、政治家在谈,如果放到商业领域的话,是银行业和能源企业在谈,一些少见的交通行业或者建筑行业也参与谈,但很少看到消费品公司去谈这件事情。那个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发出一种信号,2012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中美会有气候变化的双边协议,这在以前很少看到,这是国际政治的角度,但作为产业界来讲需要关注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这个行业在社会舆论上并不太友好,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很多质疑,我们担心在这个方向会不会引来新的质疑,或者在这个质疑中会不会又被首当其冲地问到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那个时间点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联合国气候大会看看,就是想看一看这件事情国际上在说什么,跟我们行业有没有关系,会对行业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就像二十多年前在中国谈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这个行业是风口浪尖,我们也在思考,2010年水的问题在风口浪尖,接下来会不会是碳?这是我们当时的心路历程,因为这里会涉及到产业投资该怎么办,需要考虑这些事情,比如企业每年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投资量怎样调整方向?产品怎样调整方向?未来会不会遇到碳关税?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外向型的产业,需要未雨绸缪,所以基于两点:一个是大的趋势上中国政府的领导信号,我们作为行业需要关注。另一个就是作为国际供应链扮演重要角色,全球仿制品贸易降低百分之三十六,全球纤维加工百分之五十,这是非常高的比重。我们一定要考虑在未来的全球供应链结构,碳这件事情会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是我们推动这件事情的起因。至于为什么到2017年要去宣布推动碳产业到2050年?那个时候也是基于很多全球品牌,包括我们看到的一些全球倡议都在以这个时间点为目标,不管是碳中和还是净零排放,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还不太搞得清楚碳中和、零碳、净零排放,甚至还有气候中性这样的一些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作为消费品行业,选择一些大家能够有一点认知,或者是能够听懂的东西。碳中和尤其是净零排放这样的专业名词,目前来讲其实也不太容易解释得清楚,所以我们就选用零碳这样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目前争议也很大,作为消费品行业不仅要自己去做这件事情,还要消费市场能够接受,所以我们选择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概念往前推进。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我们要做什么呢?国际上会有一些对我们这个行业碳排放的研究、报告,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不管是全球还是在中国,碳排放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2018年着重去做调研和行业盘查,当时可能还是从自上而下的逻辑去分析,因为那个时候还是缺少很多企业数据,我们就做碳排放的测算系统,然后就让企业填报。企业当然也很困惑,为什么我要填这个东西?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填,能源数据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但关注的视角是财务视角,比如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汽油、买了多少煤,现在你跟他们统计碳排放,他们只能给出金额的数据,但给不出用量的数据。我们就用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去了解碳排放到底是多少,整个价值链结构的重点排放源是什么,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哪一段哪一个部分碳排放会有最大的贡献,哪些部分是最容易产生变化。到了2018年,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的支持下,全球的品牌二十九个,包括十一个支持性组织,我们发起了一个联合国时尚产业气候评估宪章。其实这个想法在201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开始跟一些品牌沟通,那个时候还是从中国的视角去看,到了2018年去领投、去推动,我们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我们当时递交的承诺书是会长和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会长双签名,据说我们的承诺书是在UNFCC的高层传阅,因为他们想跟中国沟通,但不知道找谁。我们在截止日期的前一个礼拜把承诺书递交的时候,他们非常激动,就说这是中国在这个方向,中国的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也是在2017年提出的碳管理,就是企业要开始去盘查碳排放,到了2019年升级为气候创新2030行动。前面其实还是在做预备,包括我们自身的预备,作为产业组织要理解这件事情。9月23日,我们在上海召开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博览会,整个博览会进口有两个可持续专区,全部都是气候变化。我们有非常鲜明的思路,要把企业路径都放在那里。第二天早上开展的时候很多人很惊讶,你们怎么能在六个小时内把展会变成一个气候变化议题的展会?我们当时做了气候变化路线图,进来一个发一个,那个时候我们把每一个人的脸都变成气候变化的广告,意味着这个二十万人的展会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在为气候变化做传播。我们说这可不是六小时准备好的,其实已经准备好几年了。2021年我们发起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最早是中国品牌碳中和加速计划,那时候不叫30/60,十个品牌,五十个重点制造商,但没有想到推进的过程中企业响应度远远好于预想,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以前是跟随的状态,二十年前做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国际上提要求,那个时候问中国的纺织企业,知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和人权,他们不会说不知道,而是说知道,现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他们原来也是被动的,会嘀咕跟我的业务有什么关联?要把这个数字改成30/60,迎合中国双碳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三十个品牌,六十个重点制造商,现在已经有二十三个品牌,我们马上要对这些品牌正式宣布,其实也多是香港的上市公司。谈到这件事情,多说一句,如果我是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我必须得有,最简单的就是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搞清楚,重点制造商是四十一家企业。现在这个行业气候变化,我们一直在跟企业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你可能会有压力,也许这个压力来自于政府,也许来自于你的下游客户,作为品牌商也许来自消费者,来自于投资者,你是上市公司,但有没有相应的信息披露,还是很不一样。这是过去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共识,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别的市场不敢说,但在中国市场普通老百姓都已经知道这个概念了。2021年我去新疆出差的时候非常明显,我们在车上打电话刚结束,出租车司机就问我,你们说的碳中和是在讲什么?是不是可以交易?就是这个事情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就是在市场端和生产端,那么这就是新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就属于那些准备好的。碳中和是一场马拉松,以前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现在是需要去考虑可能每个人都要在那个时间点,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每个企业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机构,这场马拉松意味着时间赛程是确定的。当然,三个小时跑到还是六个小时跑到或者八个小时跑到取决于你,现在就要去做体检,看一看训练计划,心肺功能有没有能力去跑马拉松,如果还有伤的话怎么办。因此对企业来讲,这个已经不再是你想不想做,以前气候变化是天花板,需要跳起来够一够,国际大公司都有很多这样的努力,国际很多品牌都有这种承诺,现在是必须要做,要搞清楚。我们跟企业谈得很清楚,现在是时候了,哪怕你不行动也要想清楚,下一步左脚右脚怎么去迈。168257697507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玮环球网168257697507211[]{"email":"zhangwei@huanqiu.com","name":"张玮"}
在中国,纺织行业是一个极特殊的行业,它集多重特色于一身,这些特色相互成全又相互矛盾,让它的处境既光鲜又面临格外的压力。它是一个时尚产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对外依存度极高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尤其在ESG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就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中国纺联紧跟形势,十几年前,就从社会责任到循环经济再到净零碳,不停的探讨与国际接轨的路径,尤其是ESG时代,更是将中国纺织行业ESG披露标准建设工作提上日程,旨在制定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与行业特色的ESG体系,助力企业ESG实践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获得认可、赢得支持。目前,纺织行业已经成为国内ESG建设走在前列的行业之一,在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曾充满迷茫、探索和满满的成就感,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的行业,其心路历程,或许对其他产业,尤其是意欲拓展国际市场的产业或企业,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近日,环球“ESG会客厅”特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讲述纺织行业在接轨国际ESG建设方面的经历和经验,下面是他的讲述分享: 我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要是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工作,最早是负责信息披露,2008年加入一直到现在,后来我们把这个方向重点放在企业能力建设,特别是绿色发展,最近两年重点则是在气候变化方向上。我们2015年开始从化学品管控、碳管控、水和传统行业的绿色制造,再到循环经济,一共有四个子项目,探索企业如何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快速进入绿色转型。最近几年气候变化是我们力度最大的项目,2017年开始正式推动行业,要在2050年实现零碳产业。应该说在国内的消费品行业,我们算是比较早地提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动员,包括企业的能力建设,现在我们有相当一批头部企业已经在设立目标、采取行动,包括如何尽快从产品层面链接负责生产和消费的最佳锚点。循环经济是我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我们行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会对行业减碳产生重要作用,包括从产业的转型以及商业机会的挖掘都会成为新的行业增长和投资机会。我们最早开始看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还是因为中国政府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所以我们2016年就决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看一看这个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原则上,我们看到这个议题传统上是科学家、政治家在谈,如果放到商业领域的话,是银行业和能源企业在谈,一些少见的交通行业或者建筑行业也参与谈,但很少看到消费品公司去谈这件事情。那个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发出一种信号,2012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中美会有气候变化的双边协议,这在以前很少看到,这是国际政治的角度,但作为产业界来讲需要关注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这个行业在社会舆论上并不太友好,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很多质疑,我们担心在这个方向会不会引来新的质疑,或者在这个质疑中会不会又被首当其冲地问到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那个时间点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联合国气候大会看看,就是想看一看这件事情国际上在说什么,跟我们行业有没有关系,会对行业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就像二十多年前在中国谈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这个行业是风口浪尖,我们也在思考,2010年水的问题在风口浪尖,接下来会不会是碳?这是我们当时的心路历程,因为这里会涉及到产业投资该怎么办,需要考虑这些事情,比如企业每年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投资量怎样调整方向?产品怎样调整方向?未来会不会遇到碳关税?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外向型的产业,需要未雨绸缪,所以基于两点:一个是大的趋势上中国政府的领导信号,我们作为行业需要关注。另一个就是作为国际供应链扮演重要角色,全球仿制品贸易降低百分之三十六,全球纤维加工百分之五十,这是非常高的比重。我们一定要考虑在未来的全球供应链结构,碳这件事情会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是我们推动这件事情的起因。至于为什么到2017年要去宣布推动碳产业到2050年?那个时候也是基于很多全球品牌,包括我们看到的一些全球倡议都在以这个时间点为目标,不管是碳中和还是净零排放,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还不太搞得清楚碳中和、零碳、净零排放,甚至还有气候中性这样的一些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作为消费品行业,选择一些大家能够有一点认知,或者是能够听懂的东西。碳中和尤其是净零排放这样的专业名词,目前来讲其实也不太容易解释得清楚,所以我们就选用零碳这样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目前争议也很大,作为消费品行业不仅要自己去做这件事情,还要消费市场能够接受,所以我们选择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概念往前推进。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我们要做什么呢?国际上会有一些对我们这个行业碳排放的研究、报告,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不管是全球还是在中国,碳排放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2018年着重去做调研和行业盘查,当时可能还是从自上而下的逻辑去分析,因为那个时候还是缺少很多企业数据,我们就做碳排放的测算系统,然后就让企业填报。企业当然也很困惑,为什么我要填这个东西?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填,能源数据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但关注的视角是财务视角,比如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汽油、买了多少煤,现在你跟他们统计碳排放,他们只能给出金额的数据,但给不出用量的数据。我们就用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去了解碳排放到底是多少,整个价值链结构的重点排放源是什么,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哪一段哪一个部分碳排放会有最大的贡献,哪些部分是最容易产生变化。到了2018年,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的支持下,全球的品牌二十九个,包括十一个支持性组织,我们发起了一个联合国时尚产业气候评估宪章。其实这个想法在201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开始跟一些品牌沟通,那个时候还是从中国的视角去看,到了2018年去领投、去推动,我们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我们当时递交的承诺书是会长和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会长双签名,据说我们的承诺书是在UNFCC的高层传阅,因为他们想跟中国沟通,但不知道找谁。我们在截止日期的前一个礼拜把承诺书递交的时候,他们非常激动,就说这是中国在这个方向,中国的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也是在2017年提出的碳管理,就是企业要开始去盘查碳排放,到了2019年升级为气候创新2030行动。前面其实还是在做预备,包括我们自身的预备,作为产业组织要理解这件事情。9月23日,我们在上海召开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博览会,整个博览会进口有两个可持续专区,全部都是气候变化。我们有非常鲜明的思路,要把企业路径都放在那里。第二天早上开展的时候很多人很惊讶,你们怎么能在六个小时内把展会变成一个气候变化议题的展会?我们当时做了气候变化路线图,进来一个发一个,那个时候我们把每一个人的脸都变成气候变化的广告,意味着这个二十万人的展会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在为气候变化做传播。我们说这可不是六小时准备好的,其实已经准备好几年了。2021年我们发起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最早是中国品牌碳中和加速计划,那时候不叫30/60,十个品牌,五十个重点制造商,但没有想到推进的过程中企业响应度远远好于预想,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以前是跟随的状态,二十年前做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国际上提要求,那个时候问中国的纺织企业,知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和人权,他们不会说不知道,而是说知道,现在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他们原来也是被动的,会嘀咕跟我的业务有什么关联?要把这个数字改成30/60,迎合中国双碳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三十个品牌,六十个重点制造商,现在已经有二十三个品牌,我们马上要对这些品牌正式宣布,其实也多是香港的上市公司。谈到这件事情,多说一句,如果我是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我必须得有,最简单的就是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搞清楚,重点制造商是四十一家企业。现在这个行业气候变化,我们一直在跟企业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你可能会有压力,也许这个压力来自于政府,也许来自于你的下游客户,作为品牌商也许来自消费者,来自于投资者,你是上市公司,但有没有相应的信息披露,还是很不一样。这是过去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共识,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别的市场不敢说,但在中国市场普通老百姓都已经知道这个概念了。2021年我去新疆出差的时候非常明显,我们在车上打电话刚结束,出租车司机就问我,你们说的碳中和是在讲什么?是不是可以交易?就是这个事情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就是在市场端和生产端,那么这就是新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就属于那些准备好的。碳中和是一场马拉松,以前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现在是需要去考虑可能每个人都要在那个时间点,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每个企业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机构,这场马拉松意味着时间赛程是确定的。当然,三个小时跑到还是六个小时跑到或者八个小时跑到取决于你,现在就要去做体检,看一看训练计划,心肺功能有没有能力去跑马拉松,如果还有伤的话怎么办。因此对企业来讲,这个已经不再是你想不想做,以前气候变化是天花板,需要跳起来够一够,国际大公司都有很多这样的努力,国际很多品牌都有这种承诺,现在是必须要做,要搞清楚。我们跟企业谈得很清楚,现在是时候了,哪怕你不行动也要想清楚,下一步左脚右脚怎么去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