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BKyxBREkw biz.huanqiu.comarticle加速慢性创面愈合仍待技术革新/e3pmh1rv3/e3pn63gph“慢性难愈性创面可能不会立即威胁患者生命,但如果久治不愈,则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感染扩散,导致脓毒症等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谈到慢性创面的危害,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如是说。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大量慢性创面患者明显增多。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中心统计,仅2012年该中心的住院患者中有36.8%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在这些患者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因糖尿病导致的慢性皮肤创口患者,以糖尿病足为主;因心脑血管疾病、骨骼神经系统疾病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压疮(俗称“褥疮”)为主;还有一部分患者因外科手术、放射性治疗等医源性因素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患者。各自为战的局面5年前,慢性创面患者的诊治还大多处于“游击战”状态。因国内多数医院并没有专科门诊,他们的诊疗主要散布在普外科、烧伤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以及换药门诊等临床科室。“甚至一些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还是求医无门,悲哀地落入江湖郎中之手。”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慢性创面诊治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口修复中心主任郝岱峰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医院诊治水平、管理指标等因素相关。比如,深度压疮的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约为1个月,而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甚至达到2个月。但患者需求还是会影响临床的决策。随着慢性创面患病人群的不断扩大,许多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师发现了这个潜在的医疗需求,伤口专科门诊甚至创面修复专科病区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近30家医院成立了相应的针对慢性创面患者的门诊或单独病房。特别在去年,北京还成立了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分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创面修复专科的地方学术组织。多学科联合作战相比一般外伤创面诊治,慢性创面的确比较复杂。“无论在发病机制、发病部位还是细菌感染情况、病理学变化等方面,两者都有所差异。”郝岱峰表示,慢性创面绝大多数都不能单纯地通过换药、缝合或植皮达到创面闭合的目标,临床修复往往需要先进的诊疗理念、多学科协作及高超的外科技术等综合手段。以糖尿病足创面的治疗为例,患者往往有10余年的糖尿病史,且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外科治疗的全程需要内分泌医师协助对患者施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还需要血管外科医生评价腔内治疗的可能性。如何才能加速创面的愈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郝岱峰”们。“我们现在用各种手段改善创面愈合的微环境,但仍然很难显著缩短慢性伤口愈合的周期。”郝岱峰表示,目前治疗慢性创面的医学水平,国内与国外基本持平。而不同的是,国外因为对慢性创面普及教育比较早,相应的早期干预手段也比较多,治疗起来相对容易。而国内多数患者往往是在伤口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状态时才决定入院诊治,治疗难度比较大。新技术不断涌现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慢性创面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不断探索与完善。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郭振荣介绍,持续封闭式负压技术进入我国临床约4年时间,其对老年多部位深度压疮创面的治疗效果较好,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换药方式。而在修复深度组织缺损(尤其在骨骼、肌腱、血管等深部功能性组织外露的创面)创面上,胶原蛋白支架材料近年来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种材料能够阻止外来细菌侵入,同时保护创面、防止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蒸发和丢失。”郭振荣觉得,这种治疗方法较为安全,且大大地降低了手术难度与风险。对于因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由于年老体弱或因其他疾病不能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应用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疗效。“这种治疗不存在免疫排斥以及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问题,国内不少医院已经或即将开展这项新技术。”郝岱峰说。最近,郝岱峰带领团队研发出利用成分采血分离装置,自身单采血小板后二次离心激活,制备出高浓度的PRP(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应用于糖尿病足、压疮、开胸术后骨髓炎窦道等慢性创面患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这一技术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久将进行推广。“未来,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新技术,力争做到从皮肤组织层次到功能保全的立体修复,从而达到慢性创面快速愈合。”郝岱峰期待,新的方法与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慢性创面患者。1660111846503责编:张玮中国科学报166011184650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42987755292bc8d8b7dc74b607b8513.jpg{"email":"zhangwei@huanqiu.com","name":"张玮"}
“慢性难愈性创面可能不会立即威胁患者生命,但如果久治不愈,则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感染扩散,导致脓毒症等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谈到慢性创面的危害,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如是说。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大量慢性创面患者明显增多。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中心统计,仅2012年该中心的住院患者中有36.8%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在这些患者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因糖尿病导致的慢性皮肤创口患者,以糖尿病足为主;因心脑血管疾病、骨骼神经系统疾病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以压疮(俗称“褥疮”)为主;还有一部分患者因外科手术、放射性治疗等医源性因素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患者。各自为战的局面5年前,慢性创面患者的诊治还大多处于“游击战”状态。因国内多数医院并没有专科门诊,他们的诊疗主要散布在普外科、烧伤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以及换药门诊等临床科室。“甚至一些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还是求医无门,悲哀地落入江湖郎中之手。”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慢性创面诊治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口修复中心主任郝岱峰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医院诊治水平、管理指标等因素相关。比如,深度压疮的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约为1个月,而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甚至达到2个月。但患者需求还是会影响临床的决策。随着慢性创面患病人群的不断扩大,许多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师发现了这个潜在的医疗需求,伤口专科门诊甚至创面修复专科病区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近30家医院成立了相应的针对慢性创面患者的门诊或单独病房。特别在去年,北京还成立了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分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创面修复专科的地方学术组织。多学科联合作战相比一般外伤创面诊治,慢性创面的确比较复杂。“无论在发病机制、发病部位还是细菌感染情况、病理学变化等方面,两者都有所差异。”郝岱峰表示,慢性创面绝大多数都不能单纯地通过换药、缝合或植皮达到创面闭合的目标,临床修复往往需要先进的诊疗理念、多学科协作及高超的外科技术等综合手段。以糖尿病足创面的治疗为例,患者往往有10余年的糖尿病史,且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外科治疗的全程需要内分泌医师协助对患者施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还需要血管外科医生评价腔内治疗的可能性。如何才能加速创面的愈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郝岱峰”们。“我们现在用各种手段改善创面愈合的微环境,但仍然很难显著缩短慢性伤口愈合的周期。”郝岱峰表示,目前治疗慢性创面的医学水平,国内与国外基本持平。而不同的是,国外因为对慢性创面普及教育比较早,相应的早期干预手段也比较多,治疗起来相对容易。而国内多数患者往往是在伤口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状态时才决定入院诊治,治疗难度比较大。新技术不断涌现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慢性创面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不断探索与完善。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郭振荣介绍,持续封闭式负压技术进入我国临床约4年时间,其对老年多部位深度压疮创面的治疗效果较好,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换药方式。而在修复深度组织缺损(尤其在骨骼、肌腱、血管等深部功能性组织外露的创面)创面上,胶原蛋白支架材料近年来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种材料能够阻止外来细菌侵入,同时保护创面、防止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蒸发和丢失。”郭振荣觉得,这种治疗方法较为安全,且大大地降低了手术难度与风险。对于因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由于年老体弱或因其他疾病不能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应用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疗效。“这种治疗不存在免疫排斥以及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道德问题,国内不少医院已经或即将开展这项新技术。”郝岱峰说。最近,郝岱峰带领团队研发出利用成分采血分离装置,自身单采血小板后二次离心激活,制备出高浓度的PRP(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应用于糖尿病足、压疮、开胸术后骨髓炎窦道等慢性创面患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这一技术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久将进行推广。“未来,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新技术,力争做到从皮肤组织层次到功能保全的立体修复,从而达到慢性创面快速愈合。”郝岱峰期待,新的方法与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慢性创面患者。